部落格

  • 以太坊扩容之路:L2的挑战与新公链的崛起

    以太坊作为曾经的DeFi中心,如今面临着扩容难题带来的挑战。高昂的Gas费和交易拥堵,导致用户体验下降,也影响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虽然OP和ZK等Layer2扩容方案提升了TPS并降低了交易费用,但并未带来以太坊用户的大规模增长,反而加剧了流动性分散和生态系统割裂。部分L2与主链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在特定赛道吸收了更多用户。

    L2与以太坊主链的利益关系也存在割裂。在EIP 4844部署之前,L2需要向以太坊支付高额的Gas费,这部分费用占比高达7-8成。EIP 4844的上线降低了存储成本,但L2的MEV收益并未传导至主链,削弱了PoS质押者的权益。此外,不同类型的L2互操作性差,用户链间交互成本高。L2缺乏真正能够‘破圈’的新赛道,限制了其吸引新用户的潜力。

    相比之下,Aptos、Sui等新一代L1公链,通过独特的共识机制、模块化设计和用户体验优化,在扩展性和成本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它们也尝试吸引更多元的用户群体,支持更多应用场景,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但新L1也面临着构建开发者社区和用户基础的挑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并应对潜在的工程风险。

    未来,跨链迁移和聚合将成为常态,用户需要一个聚合的“门户”来快速接入Web3网络。多链浏览器作为重要的工具,需要满足项目方、开发者和C端用户的需求,实现多链信息的聚合展示。OKX Web3 Explorer等聚合型多链浏览器正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统一账户和门户,方便用户访问50多条公链的数据。

    多链整合的趋势将促进区块链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扩展,推动一个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和交易安全性。

  • 以太坊生态的挑战与未来:流动性、创新与可持续性

    最近一场关于以太坊的讨论Space,引发了对以太坊生态系统诸多问题的关注。核心争议点在于主网的流动性割裂和用户体验停滞。数十甚至上百个L2能否真正解决扩容问题?L2如何反哺主网,并实现良性循环?此外,技术创新与实际需求脱节也成为一大痛点。一些项目在基金会主导下,脱离实际需求,甚至出现“诸侯割地”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

    当前行业现象也暴露了VC模式的局限性。短平快的重复性基础建设和新概念堆叠,在快速融资和上市的驱动下,最终损害了用户利益。用户支付高昂的gas费用,却无法获得相应的体验提升,导致用户流失。项目方更倾向于迎合基金会和交易所,以融资和上市套现为目标,用户沦为数据支撑者,为项目方贡献手续费,却最终只能拿到毫无实际价值的FDV大饼。以太坊铭文的出现,虽然技术上简单粗暴,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低成本扩容路径的思考,以及用户是否需要为不必要的链上计算买单的质疑。

    部分L2模型通过刷量制造虚假繁荣,却牺牲了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和初衷。主网扩容过度依赖L2耦合,也缺乏可持续性。基于信仰维系的利益模式难以在现实利益面前持久。

    为了更好地评判主网扩容方案,我们可以借鉴比特币生态的四项标准:原生技术创新、继承主网安全性、赋能ETH经济模型、降低用户使用门槛。一个理想的扩容方案应该具备这些特征。

    未来,像Facet.org这样的社区主导的扩容方案,或许能为以太坊带来新的可能性。它遵循上述四项标准,无团队发币、无空投、无预留,完全依靠社区支持。这能否成为以太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值得期待。

  • 以太坊生态:开发商与业主的博弈

    最近,以太坊生态的未来发展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人将以太坊生态比作一个楼盘,以太坊基金会是开发商/物业管理,而散户投资者则是购买房产的业主。

    在楼盘早期,开发商专注于建设,吸引投资者。但如今,以太坊生态已发展多年,基金会更像物业管理方。然而,两者之间出现了分歧:基金会的决策与市场用户的需求脱节。这就好比业主反映下水道堵塞,物业却计划重修所有排水管道,追求完美方案而非及时解决问题。

    用户最关心的是产品的便捷性,而非技术细节。他们只希望问题能迅速解决,就像业主只想疏通下水道,而非关心物业的整体规划。如果基金会忽视用户需求,专注于长远规划而忽略眼前问题,将导致用户流失,影响以太坊的吸引力。

    万链齐发和Layer2的兴起,以及Solana的繁荣,都加剧了用户对以太坊“风平浪静”的担忧。基金会需要在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取得平衡,而非追求最优解。以太坊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不能忽视用户需求。

    楼盘价格取决于自身优势,例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生态。基金会应专注于保障安全和提升服务质量。最终,时间和耐心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以太坊的六大升级:通往未来的路线图

    Vitalik Buterin近期发表的博客文章系列,详细阐述了以太坊未来的发展路线图,涵盖了六个主要升级阶段:The Merge、The Surge、The Scourge、The Verge、The Purge和The Splurge。

    The Merge已于2022年完成,标志着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机制向权益证明(PoS)机制的成功过渡,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并提升了网络安全性。未来,该阶段还将致力于提高交易确认速度和降低质押门槛。

    The Surge旨在提升以太坊的可扩展性,目标是实现每秒处理超过100,000笔交易。这将通过优化第二层扩展方案和改进数据存储技术来实现,例如EIP-4844的引入和未来Pectra升级中的PeerDAS技术。

    The Scourge着力解决以太坊网络中的中心化风险,特别是区块构建过程中的中心化问题。通过将区块构建任务分解,引入包含列表机制以及加密内存池技术,以降低大型验证者的权力,提高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

    The Verge致力于降低运行节点的门槛,通过引入“无状态客户端”技术,允许用户使用低功耗设备参与网络验证,从而提高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并为未来抗量子计算做好准备。

    The Purge旨在精简和优化以太坊,通过历史数据过期和状态数据过期机制,减少节点存储需求,提高网络效率和可访问性。

    The Splurge是收尾阶段,专注于对以太坊虚拟机(EVM)的优化,改进交易费用机制以及探索先进的加密技术,以增强用户体验和网络的长期稳定性。

    这六个升级阶段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推进以太坊的持续发展,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去中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网络。

  • 以太坊:寒冬中的坚守与未来展望

    近期,许多读者表达了对以太坊当前表现的失望情绪,我也曾多次表达类似的观点。然而,失望之余,我们更需理性分析其背后原因。这究竟是以太坊自身问题,还是整个加密生态的问题?

    我依然持有以太坊,并长期看好其发展。我的判断基于三个标准:去中心化程度、社区力量和团队实力。就这三方面而言,以太坊在所有支持图灵完备智能合约的一层区块链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它拥有最高的去中心化程度,最强大的社区,以及始终坚持中本聪精神的团队,尽管面临诸多挑战。

    一些批评,例如以太坊团队不注重应用建设,我认为是误解。以太坊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去中心化、中性、抗审查的基础设施,吸引开发者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至于具体应用形态,则应交给全球开发者。关于价值捕获被二层扩展所占据的担忧,我认为无需过度在意。二层扩展的安全性最终依赖以太坊,其价值最终会回流至以太坊,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实力。

    以太坊的价格表现不如其他一些区块链,但这不能简单地用来衡量其长期潜力。回顾以太坊的发展历程,它经历了无数挑战与磨难,最终才奠定了其“智能合约公链之王”的地位。任何想要撼动其地位的项目,都必须经受同样的考验。

    本轮周期中,应用创新匮乏是导致以太坊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而这并非仅仅是以太坊的问题,而是整个加密生态面临的共同挑战。MEME币等短暂的市场热点不能代表真正的应用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比特币在本轮周期中展现了创新,但其应用创新却后续乏力。整个加密生态的应用创新都较为匮乏。

    本轮熊市中,以太坊相对比特币的价格不断走低,原因或许也是应用创新不足。机构投资者在发现生态应用匮乏、用户稀缺后,将资金更多地投向比特币等风险较低、流动性好的资产。

    然而,加密生态的长期发展不能仅依赖比特币,真正的应用创新和新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而这些创新,我认为最有可能发生在以太坊生态中。

  • 以太坊的潜力:下一个亚马逊?

    加密资产管理公司21Shares的研究分析师认为,华尔街投资者尚未意识到以太坊的巨大潜力,将其比作90年代初期的亚马逊,如今已成为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巨头。尽管7月份推出了现货以太坊ETF,但资金流入相对较少。

    分析师指出,只有投资者理解以太坊的复杂性及其潜力,才能吸引大量资金。他们认为,以太坊目前就像90年代的亚马逊,潜力巨大,但用例复杂。虽然最初只是一个支持基本智能合约的平台,但以太坊现已支持超过1400亿美元的DeFi应用。

    虽然以太坊的市值远低于亚马逊,但它拥有超过20万活跃开发者,这与90年代亚马逊的员工数量形成对比。此外,以太坊在DeFi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得到PayPal、Visa和贝莱德等大型机构的支持。

    然而,许多投资者对现货以太坊ETF仍持谨慎态度,短期投资者在以太坊潜力和用例更加清晰之前,不太愿意投资。分析师们认为,机构资金流入不足可能与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容策略有关,该策略正在减少以太坊主网的收入,这令一些关注现金流分析的投资者感到不安。

    尽管如此,21Shares等公司仍对以太坊的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市场成熟和以太坊应用多样化,投资者情绪和采用率将持续增长。他们认为,第二层扩容策略最终将带来足够的费用,以恢复以太坊主网的费用水平。

  • 特朗普胜选引爆以太坊:价格飙升背后,机构资金与链上数据齐发力

    近期以太坊价格强势上涨,一周内涨幅超过37%,达到7月24日以来的最高点。这一涨势与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胜选后,市场对加密货币友好型商业环境的预期升温密切相关。

    多项数据佐证了以太坊的强劲复苏:首先,期货市场上以太坊的未平仓合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20万ETH,表明市场参与度和流动性显著提升,投资者看涨情绪浓厚。其次,链上数据显示以太坊每日活跃地址数量增长26%,达到388,350个,反映出用户与以太坊网络互动日益频繁,交易量增加。同时,以太坊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活跃地址也增长了8%。

    此外,美国现货以太坊ETF的资金流入量也大幅增加,11月11日单日流入超过2.95亿美元,创下7月23日推出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富达以太坊基金和贝莱德发行的iShares以太坊信托ETF流入量均超过1亿美元。CoinShares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当周,以太坊投资产品的流入总额达到1.57亿美元,今年迄今流入量已达9.15亿美元。

    总而言之,以太坊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由机构资金持续流入、链上活跃度提升以及市场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共同推动的结果。 分析师认为,如果以太坊网络增长持续,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甚至突破4000美元关口。

  • Solana网络去中心化深度解析:机遇与挑战

    Solana网络由约4500个节点组成,其中包括验证者节点和RPC节点,没有单个验证者控制超过3.2%的总质押量。其去中心化程度在多个方面与其他区块链网络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网络结构及分布: Solana验证者节点分布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拥有最多的验证者。就质押量而言,美国、荷兰、英国和德国占比超过10%。欧洲验证者控制着超过68%的质押量,其中欧盟国家(不包括挪威、乌克兰和英国)占比超过50%。验证者托管在135个不同的服务商,其中Teraswitch和Latitude.sh占比最高。

    中本聪系数和权益分配: Solana的中本聪系数通常在19左右,但由于单个实体可能运营多个验证者,实际值可能更低。最大的两个验证者分别持有约3.2%的权益。约72%的Solana验证者受益于Solana基金会委托计划,这些验证者合计占总权益的19%。

    客户端和开发: Solana拥有多个客户端实现,包括Agave、Firedancer和Jito等,这与以太坊类似,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Agave客户端拥有众多贡献者,而Firedancer客户端由一个较小的团队开发。Jito客户端目前占据了网络质押的绝大部分,但随着其他客户端的完善,这一比例预计将发生变化。

    治理和基金会: Solana的治理流程相对成熟,通过Solana改进和发展(SIMD)提案和治理投票进行协议升级。Solana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支持生态系统发展。其开发者社区也展现出显著的地理多样性。

    去中心化讨论: Solana长期以来受到关于去中心化和抗审查能力不足的批评。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指出Solana在去中心化方面的一些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领域,例如验证者地理分布的集中度和对少数几个托管服务提供商的依赖。

    改进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升去中心化,Solana可以探索将基金会职责分配给多个组织,提高透明度,增加地理多样性,降低投票成本,鼓励更多参与治理投票,并扩大核心贡献者和研究社区。

  • ZK 时代下的以太坊基础层:因果排序与模块化设计的未来

    本文探讨了在以太坊ZK时代,如何利用零知识证明(ZK)和最新的共识研究成果来优化以rollup为中心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层设计。

    当前,大多数rollup依赖中心化排序器,并通过数据可用性(DA)层和验证层与以太坊等基础层交互。以太坊凭借其安全性、流动性和大量的有价值资产,成为了理想的验证层。然而,专门的DA层(如Celestia)和验证层(如Initia)也涌现出来,提供了更高的吞吐量。

    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DA层和验证层需要优化分离。基础层作为rollup之间的去中心化可信第三方,其核心功能在于提供最终的审查阻力、rollup间的互操作性和资产发行。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基础层设计,它利用rollup状态的自然划分,减少对全局排序的需求。

    文章比较了全排序和因果排序。全排序要求对所有交易进行全局排序,而因果排序只对存在依赖关系的交易排序,允许并行处理。文章建议采用因果排序,以提高吞吐量和降低延迟。rollup可以独立发布状态差异列表和ZK证明,基础层验证者验证证明后确认交易。这种设计可以加快交易确认速度,实现rollup之间的快速互操作性,并提高DA吞吐量。

    此外,文章探讨了基础资产的价值累积。通过快速互操作性,基础层可以获得原本属于做市商和流动性桥梁的收入。文章还提出了“enshrined rollup”的概念,其中基础层资产保护rollup排序器,允许ETH价值累积,并促进开发者在rollup上进行实验。

    总结来说,ZK时代为以太坊基础层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结合ZK证明和先进的共识机制,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针对rollup优化的基础层,提高吞吐量、降低延迟,并增强rollup间的互操作性。这将成为模块化区块链的标准。

  • ETH低迷背后的“阳谋”:华尔街正悄然接手

    近期ETH价格持续低迷,引发市场担忧。然而,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华尔街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换庄”的策略体现。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ETH前100大持币地址的市场占比持续上升,目前已达66%,尤其是在ETH ETF获批上市后,这一趋势更加显著。这表明ETH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地址持续买入,但价格却未上涨。这并非简单的吸筹,而是新旧庄家之间正在进行筹码交接。

    ETH和BTC是目前仅有的两个拥有ETF的加密货币,而ETH更具优势:其质押收益率显著,至少为3%的年化收益率。这一优势吸引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目光,促使他们积极参与ETH的“换庄”过程。

    然而,由于ETH经历了两轮牛熊循环,长期持有者众多,筹码较为分散,因此“换庄”过程漫长而痛苦。为了集中筹码,新庄家需要持续压低价格,洗去散户和部分早期投资者的筹码,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ETH的低迷并非意味着其价值的降低,而是“换庄”策略的体现。投资者应保持理性,不要被短期波动所影响,坚定持有BTC和ETH等优质资产,耐心等待“洗盘”结束,最终获得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