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 DeFi挖矿: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DeFi Summer之后,链上挖矿热度有所下降。本文总结了三位资深DeFi参与者对当前链上挖矿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他们认为,Point Summer与DeFi Summer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缺乏真正的Token生成和创新型激励机制。收益概念模糊,买盘流动性不足,DeFi乐高创新乏力导致无法吸引新用户。Liquid Staking虽然潜力巨大,但需找到持续推动市场繁荣的收益解锁机制。

    上一轮DeFi Summer的成功,得益于复杂的Tokenomics设计,将场外流动性转化为链上收益,吸引大量新玩家。而当前,资金回流中心化平台进行RWA操作,显示链上收益缺乏吸引力。未来的关键在于产品创新能否达到上一轮水准,并提供真实业务和替代价值,避免项目归零。

    对于参与挖矿的时机和标的选择,建议关注项目冷启动和代币具有明确用途的阶段,同时评估项目的长期规划,Token激励机制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在选择标的时,应重点关注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协议的丰富性以及项目的增长潜力,包括优质背书、资源和LP等。

    对于流动性提供者而言,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投资回报率的透明性和确定性、策略透明性、流动性和策略容量。最终,所有评判标准都归结于币位的回报率,即能够收回多少BTC、ETH或其他加密资产。

    最后,文章分析了链上挖矿收益的来源,主要包括交易手续费(普通用户Gas费、套利者和羊毛党)和滋息(早期抵押借贷收益和PoS质押收益,以及CeDeFi收益)。受欢迎的资产通常是BTC对BTC或ETH对ETH的组合,因为这类资产之间没有贸易差异,从而避免了合约风险和其他外部复杂因素的干扰。如何通过swimming pool有效提升币值是一个难点。

  • Sky:蓄势待发的DeFi领军者

    Sky(前身为MakerDAO)的代币价格近期回落至去年牛市前的水平,这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潜力的质疑。然而,一系列因素表明Sky正蓄势待发,准备引领DeFi复兴。

    导致MKR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品牌重塑引发的社区反应不一;来自竞争对手Ethena的压力,Ethena凭借高利率快速增长,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以及美联储降息对Sky稳定费收入的潜在影响。

    尽管面临挑战,Sky却展现出强大的复苏势头。首先,Sky拥有稳健的盈利能力和极具吸引力的估值,其年化收入超过3亿美元,是DeFi领域收入最高的协议之一。其次,Sky正在实施一系列短期催化剂,包括Seal模块(激活费用开关)、严格通缩的代币经济学、Solana生态扩展以及与Aave的合作,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Sky的吸引力。最后,Sky凭借DAI作为最悠久、最值得信赖的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先发优势和网络效应,建立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总而言之,Sky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后,凭借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即将到来的催化剂以及不可复制的先发优势,已经准备好引领DeFi的复兴。现在可能是投资Sky的绝佳时机。

  • 以太坊基金会:透明化支出、应对质疑与未来展望

    近日,以太坊基金会公布了其详细的支出情况,回应了外界对其资金使用和ETH出售的质疑。数据显示,基金会支出主要用于“新机构”(36.5%),包括对Nomic基金会等组织的资助,旨在长期加强以太坊社区;L1研发(24.9%),涵盖外部和内部团队;社区发展(12.7%);零知识应用(10.4%)等。Vitalik Buterin也公开了其在基金会的年薪约为139,500美元,并解释了其出售ETH的行为,强调所有收益都用于资助项目。

    针对DeFi领域的批评,Vitalik强调了其对可持续DeFi项目的关注,而非短期投机项目。基金会成员也表示对DeFi持多元化观点,认为其贡献在于去中心化稳定币,但需克服扩展性限制。

    在技术研发方面,基金会正积极探索零知识证明(ZK)、可验证延迟函数(VDF)和最大可提取价值(MEV)的解决方案,并探讨未来技术升级的方向,例如使用二叉哈希树替代Verkle树。

    关于ETH价值累积问题,基金会认为ETH的价值将通过总交易费用和作为抵押资产的使用来实现。L1扩展被视为关键,以支持Rollup生态系统的发展。

    最后,针对Layer 2中心化问题,Vitalik提出了Stage 1+ rollup标准,以确保L2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并表示未来只会在公开场合提及达到该标准的L2项目。总而言之,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以太坊基金会正在积极应对,并对以太坊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L2低手续费有望促进新应用的爆发。

  • Optimism、Arbitrum、Starknet 和 ZKsync 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本文对比分析了四个领先的以太坊二层网络Optimism、Arbitrum、Starknet和ZKsync的治理机制。

    Optimism采用双层治理结构,由“代币之家”(OP代币持有者投票)和“公民之家”(基于行为赋予的NFT公民投票)构成,互相制衡。这是一种非财阀治理,旨在避免单一实体控制。

    Arbitrum由Arbitrum DAO管理,基于ARB代币持有者投票,属于财阀治理模式。但最近引入ARB代币质押($stARB),试图提高治理参与度,并赋予ARB代币更多实用性。

    Starknet采用双重效用代币STRK,用于支付费用和包装成vSTRK参与治理投票。其治理模式也带有财阀色彩,但同时辅以多个委员会和基金会,逐步推进去中心化。

    ZKsync则采用“三体治理”模式,由代币大会、安全委员会和守护者三方制衡,确保权力分散,避免单一实体控制,强调弹性、分布和任务一致性。

    四个网络都保留了安全委员会,可在紧急情况下绕过常规治理流程。它们都拥有由治理流程控制的资金库。Optimism和ZKsync属于非财阀治理,而Arbitrum和Starknet则更偏向财阀治理,但都在努力提升参与度和去中心化程度。 未来,这些协议应该进一步探索去中心化治理,减少紧急权力,并通过社区主导的创新来提升治理效能,避免被恶意行为者控制。

  • 灰度研究:2024年Q3加密市场综述及Q4前20潜力币种预测

    灰度研究团队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加密货币市场报告。报告显示,加密市场在Q3整体横盘整理。FTSE/Grayscale加密行业指数系列反映了市场新兴主题,例如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平台(如TAO)的兴起、传统资产代币化尝试(如ONDO、OM和GFI)以及meme币的流行(如PEPE、WIF、FLOKI和BONK)。
    比特币今年表现优于以太坊和其他细分市场,这可能与美国比特币现货ETF的推出和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尽管如此,以太坊的表现仍强于其他智能合约平台,这得益于其在应用数量、开发者数量、交易费用和锁定价值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其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和相对清晰的监管环境。虽然面临Solana、Toncoin、Tron、Near和Sui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但以太坊的网络效应使其仍具有吸引力。
    灰度研究更新了其前20大加密货币榜单,其中包括6个新成员:Sui、Bittensor、Optimism、Helium、Celo和UMA。这些新成员代表了高性能基础设施(Sui、Optimism)、稳定币和支付(Celo)、预测市场(UMA)以及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Helium)等多个领域。而Bittensor则反映了对去中心化人工智能的关注。榜单中剔除了Render、Mantle、ThorChain、Pendle、Illuvium和Raydium。
    报告提醒投资者,加密市场存在高波动性和风险,包括智能合约漏洞、监管不确定性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也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风险因素。因此,投资者应谨慎评估风险,并根据自身财务目标进行投资。

  • 以太坊与L2:共生还是竞争?TOKEN2049峰会观点解读

    TOKEN2049峰会围绕”以太坊和L2解决方案的争论”展开了一场深入探讨。业内领袖就L2是否会分裂以太坊、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以及以太坊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Offchain Labs、StarkWare、Polygon和Scroll的代表一致认为,L2并非以太坊的寄生虫,而是其强大的扩展方案。L2的蓬勃发展,使得以太坊能够处理更多交易,吸引更多开发者和用户,形成一个繁荣的“星座”式生态系统。如果没有L2,以太坊的TPS将极其有限,难以支撑现有的应用和用户规模。

    关于L2的互操作性问题,Polygon提出AggLayer等解决方案,旨在简化跨链桥接和操作,提升用户体验。StarkWare则强调账户抽象的重要性,力求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类似Web2的交互方式。Offchain Labs则关注如何淡化底层技术复杂性,让用户更专注于应用本身。

    对于L2是否会独立发展,专家们认为虽然技术上可行,但考虑到安全性与去中心化,L2仍然依赖以太坊作为结算层。未来,L2可能会变得更去中心化,但其执行环境的地位不会改变,以太坊则将持续作为强大的结算层,甚至比特币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者。

    以太坊作为结算层,需要继续提升去中心化程度、增强抗审查能力、提供更稳定的路线图,并保持核心功能的简洁性。Vitalik的角色被认为是调解者,他通过倾听社区反馈,推动以太坊健康发展。

    最后,与会者认为Solana并非以太坊的直接竞争对手,两者目标不同,竞争更多体现在市场策略层面。真正重要的是为外部世界提供实际价值,而非单纯的内部竞争。L2的出现并非是分裂以太坊,而是扩展了其能力,促进了整个生态的繁荣。

  • 以太坊EIP-7781提案:吞吐量提升50%,增强竞争力

    近期,一个名为EIP-7781的以太坊改进提案提出,旨在通过将时隙时间从12秒缩短至8秒,来提升网络吞吐量50%。该提案由Illyriad Games联合创始人Ben Adams提出,并得到Vitalik Buterin等人的早期提案支持,与之前提升区块链整体处理能力的设想一脉相承。

    EIP-7781不仅缩短时隙时间,还将每个区块的blob数量从6个增加到9个。blob是用于存储第2层网络交易记录的专用数据存储库,此举将为Arbitrum和Optimism等第2层网络提供更多空间,从而更高效地发布数据到以太坊主链。

    这项升级被认为可以提升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Uniswap的效率,并缩小链上链下交易场所的价格差距,预计每年可为用户节省高达1亿美元。

    虽然以太坊以其安全性与去中心化著称,但速度一直是其劣势。EIP-7781的出现,标志着以太坊在提升自身基础速度上的努力,增强其与Solana等注重速度的区块链的竞争力。

    然而,缩短时隙时间也可能增加验证者端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来支持更高的吞吐量。EIP-7781的最终实施,仍需通过以太坊开源开发系统的审核。

  • Uniswap推出Unichain:DeFi领域的胖应用论时代来临?

    Uniswap,作为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占据着以太坊DEX总交易量近半壁江山,其累计交易量已突破1.7万亿美元。为了解决以太坊网络可扩展性问题(高昂Gas费和交易速度慢)以及提升自身竞争力,Uniswap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Unichain,这标志着DeFi领域从传统的”胖协议论”(Fat Protocol Thesis,协议层获取最大价值)向”胖应用论”(Fat Application Thesis,主导应用通过控制更大范围技术栈获取更多价值)的战略转型。

    Unichain基于OP Stack构建,目标是实现更快的交易速度(200-250毫秒)和更低的交易成本。通过采用Flash Blocks和可信执行环境(TEEs)等技术,Unichain致力于解决可扩展性问题,并通过公平的Gas拍卖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最大可提取价值(MEV)损失,每年可为用户节省高达10亿美元的潜在成本。此外,Unichain还旨在整合碎片化的流动性,创建集中式的流动性中心,提升L2间的定价效率。Unichain还推出了验证服务,由UNI代币持有者参与交易验证,增强网络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特性。

    Unichain的推出对以太坊的地位和ETH资产价值带来一定影响。一方面,DeFi活动向Unichain的迁移可能减少对以太坊主网的需求,进而影响ETH价值;另一方面,Unichain作为以太坊的Rollup,依赖以太坊的安全性和数据可用性,也可能强化ETH作为结算层的地位。

    Unichain的出现为其他DeFi应用启动自己的链树立了榜样,可能加剧应用间的竞争,同时带来生态碎片化与整合的风险与机遇。长期来看,这将重塑DeFi领域的竞争格局,并改变协议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价值分配。Uniswap此举预示着DeFi领域新时代的到来,其他DeFi项目也可能效仿,探索新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模式。

  • Coinbase的Base链异军突起,挑战以太坊L2龙头地位

    Coinbase推出的以太坊二层扩容方案Base,在近两个月内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迅速成为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佼佼者。数据显示,Base的交易量占比一度高达40%到60%,超越Optimism和Arbitrum,占据主导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Base的总价值锁定量(TVL)近期突破23.7亿美元,首次超过Arbitrum,达到历史新高。这标志着Base在竞争激烈的以太坊L2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虽然Base上线时间仅约一年,但其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其TVL在短短两个月内增长了68%。

    除了TVL的增长,Base的稳定币市值也显著提升,达到37.58亿美元,其中USDC占比超过92%。虽然仍落后于Arbitrum(44.28亿美元),但增长潜力巨大。

    Base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日均活跃地址数高达218万,远超Arbitrum(51.29万)和Optimism(40.56万),这表明Base获得了广泛的用户采用和活跃度。与今年1-8月日交易量低于100万的低迷期相比,Base近期交易量的激增更加凸显了其发展速度之快。

    总而言之,Base凭借其安全、低成本、开发者友好的特性,以及不断增长的用户活跃度和交易量,正在强势挑战以太坊L2的龙头地位。未来,随着活跃度的持续增加,Base的TVL和稳定币市值都将有望进一步增长,甚至超越Arbitrum。

  • Uniswap推出Unichain:Layer2的创新还是对以太坊的“叛逃”?

    近日,Uniswap Labs发布基于OP Stack的以太坊Layer2网络Unichain,引发社区热议。有人认为这是Uniswap的“叛逃”,将导致以太坊Gas费收入下降,甚至“死亡”;也有人认为这是Uniswap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竞争力,在多链竞争中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

    Vitalik等KOL对Unichain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Uniswap应专注于主网和各Layer2上的应用部署,而非另起炉灶。然而,这一观点忽略了Layer2技术发展和多链竞争的现实。Unichain并非简单的“搬迁”,它依然扎根于以太坊生态,主网将继续承载大额交易,而Unichain则侧重于处理小额高频交易,两者互补。

    Uniswap选择OP Stack,旨在降低部署成本,并与Optimism Superchain生态共享技术成果,解决Layer2间流动性割裂问题,提升用户体验。这不仅是优化拓展,也是DApp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更是开发团队在加密开放环境下的自由探索。

    对于以太坊而言,Unichain并非坏事。它促进了Layer2方案的采用,推动了以太坊生态的繁荣。更重要的是,Unichain的出现证明了以太坊Layer2路线的成功,避免了DApp因主网高费用而选择“叛逃”独立发展的局面。

    总而言之,Unichain的推出是Uniswap在多链竞争环境下寻求发展突破的策略,而非对以太坊的背叛。它展现了以太坊生态的创新活力,并为DeFi赛道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应摒弃零和思维,理性看待Layer2发展对以太坊的影响,以太坊的价值远不止Gas费用收入本身。